Saturday, June 30, 2018

边唱边学:《老鼠爱大米》- 一首适合非母语组高中生的歌曲

边唱边学:

一般来说,爱情歌曲并不适合作为教材,因为情境可能过于狭隘,歌词可能有所限制,但这首《老鼠爱大米》倒还算不错的选择。除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单词之外(如‘听见’、‘特别’、‘不敢’、‘理想’、‘实现’等),还包括一些实用或重要的词语,如‘让‘、’如果‘、‘不管’、‘一定’、‘只要’、‘就像’。这些都很适合澳大利亚新州Chinese Continuers高考课程的主题。我相信它也适合IB课程的非母语学生。笔者曾在班上用过,十六七岁的孩子很能接受这首歌。
当然,做为教材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步骤和策略。比如,在听歌之前,老师将第一段的歌词(如果学生程度较弱,可翻成拼音),张贴在教室四处。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 (A和B),A去看看歌词,回来告诉B,然后B要把歌词写下来。这样不断重复,看哪一组首先把歌词全部写下来。这个过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练习‘听说读写’的技能,同时也让学生预先熟悉歌词。一旦开始听歌或看视频,学生就会比较容易进入情况。


                


Friday, May 18, 2018

”吕老师海外中文平台“微信公众号 - 一个属于大家的平台



 “吕老师海外中文平台”自这个星期开放以来,在短短的几天之内,接到很多来自各地的中文老师和关心海外中文教育发展人士的关注。同时,也接到许多新友旧识的鼓励和反馈。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更容易沟通和交流,但我更在意的每一个关注这个公众号的朋友都能得到您想要的,不管是一个新的想法,一个有用的信息,一个有批判性的观点,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还是一个实用的教学资源。

这个公众号的设立是为了推广海外中文教育。鉴于世界性中文热的持续高涨,我个人觉得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整个海外中文教育的发展与前景。无论是从21世纪语言教学法的视角、全球中文教育市场的现况,各国中文教学大纲的发展与制定,还是从我们个人的专业发展角度来看,海外中文教育已经走到一个关键的时刻。个知核爆化、信息自由化、教材,以及教全球化代里, 海外中文教育面的不是机遇,它同也面一个很大的挑如何才能真正地中文生兴趣、动机,上中国言和文化。中国以教师为中心和西方以学生中心的教学法之间应该有一个妥以教科书为多元教学之间应该有一个融合;注重法、单词注重用和跨文化理解言教学取向应该有一个沟通。 我希望公众号能够扮演一个造桥者的角色,连结国内和海外的中文教育工作者,合各方的力量,来为推广海外的中文教育助上一臂之力。

所以,这个公众号是属于大家的。如果您有好的观点、经验和看法,或者有效的教学资源,或者有用的链接,请跟我联系,我愿意帮您传播出去,和大家分享,让更多的人受益。


Thursday, April 12, 2018

从“中文热”看“边唱边学”的理念与实践

一波的“中文”里,我听到了川普外女阿拉拉的《茉莉花》和《我的好妈妈》;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的《茉莉花》和《再别康桥》;美国林肯中学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这凸显了一个事实:歌曲不仅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文本 (effective texts),而且也是连接不同文化的好媒介。

从我个人学和教授言(包括英文、西班牙文和中文)的过程中,我发现用歌曲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用歌曲教学不可以兼说读写的言技能,而且可以激学生的批判思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展学生的深次思考能力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它是一种松的言学方式。学生在没有力的情况下,用一种既有趣又有深度的方法,不断地重复练习单字、词语和文法。同,也通的内容,体会目标语背后的文化元素,包括文化概念(如《人》)、文化差异 (如《恭喜恭喜》),或文化情境(如《客人来看爸爸》)等。


用歌曲教学应该到学生的背景、成熟度和言能力。也就说,教哪首歌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把《小星星》拿来教中学生,那肯定会失,因学生会得“太幼稚”了。同地,如果你把《人》拿来教小学生,那也是不恰当的,因为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成熟度去理解歌词的深层含义。而这些观念和做法就是“边唱边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Tuesday, April 10, 2018

鼓励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的最佳理由

由于科技的进步,神经科学(neuroscience)的发展一日千里。而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日益深入,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好处也逐渐被发掘出来。视频中提到的好处包括:拥有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防止老化、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延缓老人痴呆症的到来,甚至有利于母语的发展。这些应该可以做为我们鼓励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的最佳理由。
很多人学习中文是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待的,认为学好中文可以增加就业的机会,但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另一种语言(包括中文)的‘实质’收获远远大于‘表面’的回收。也难怪在21世纪里,‘外语的学习’ 越来越受到鼓励。
另外,很多人对外语的认知,还停留在“学会一种外语是多了一种工具”的概念。事实上,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强自信心,改善知觉敏感度 (perceptual sensitivity),提高数学运算能力,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母语水平。 这些‘好处’就像学习音乐一样,重要的不是‘得到一张证书’,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了大脑的发展。我想这应该是这个视频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吧!





Sunday, March 25, 2018

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外语最大的目的之一

如果我是评审的话,我会说:唐华瑄得奖并不是因为她很幽默,而是因为她展现了“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她的用词,包括“黑人牙膏”、“省很多钱”、“晒黑”、“台湾的女生都很瘦” 和“讲话讲一半”等,都体现了她对当地的文化的理解与熟稔。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说,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学习外语最大的目的之一。



Saturday, February 24, 2018

在海外,华人家长是孩子第一个中文老师



         在海外的华人社会里,不论在悉尼、墨尔本,还是伦敦、纽约、旧金山、巴黎、东京,每逢周末就会看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很多华人家长把孩子送到所谓的‘周末学校’(Saturday/Sunday Schools) 或者‘社区学校’(Community Schools)去学习中文。对这些居住在海外、远离中华文化圈的家长们来说,这么辛苦牺牲周末睡眠时间,把孩子送去学习中文,无非是为了让下一代保留一点自己的母语。然而,一个星期两三小时的中文课,真的能学好中文吗?

        当然,父母主观上认为孩子应该学习中文,可是,孩子是否愿意又是另一回事。根据笔者的经验,很多华人孩子十岁以前,在父母的威吓/命令/利诱/劝导之下,都会安分地接受‘父母的安排’。可是,到了小学四五年级左右,就开始产生抗拒的心里。他们认为日校的同学都有一个‘自由’的周末,为什么自己没有。如果周末学校的课程很有意思,那或许还有一点‘吸引力’。否则,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冲突就无可避免了。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的华人父母最后可能选择放弃,因为他们也不愿意为了这事而闹得家庭不愉快。

        笔者在中学里碰过很多华裔学生,每问起他们的中文学习经历,大部分的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小学学过一两年,后来就放弃了;在家里说一点广东话,会认几个汉字;学过四五年,但后来为了考精英中学,周末需要补习,就停止中文的学习了;虽然上了几年的社区学校,但学得不好,没有兴趣;不想上周末的中文课,但家长强逼,所以一点兴趣也没有。这些孩子的心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如果海外的孩子没有真正地喜欢学中文,就算家长勉强,到最后的结果还是不理想的。

        做为一个海外中文教育工作者,我时常在思考问题出在哪里。根据笔者的了解,大部分周末学校/社区学校的老师都很认真、很敬业。然而,能否习得一门语言,关键不只在于老师,也在于学生本身。而严格来说,学生对中文有没有兴趣,家长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入小学之前,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是跟父母在一起的。所以,从出生到六之前,从中文得的角度来看,是父母教孩子中文的最佳段。或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中文不好,或者没有教育的概念,不知如何‘教’孩子中文。在此,笔者建长让孩子看中文画、听中文歌和故事。些都是帮助孩子展听力与口能力(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的最佳方法。当孩子有了大量言的(input)之后,自然就会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了听与的能力。

        至于汉字读与写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从很小的年纪就开始。从最初家长看书讲故事开始,到后来慢慢鼓励孩子接触简单的故事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认字、认词与认句子是一步一步累积下来的成果。大家都知道,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用眼睛在认知外面的世界,包括这些象形文字。所以,把汉字放进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是再正常不过了。父母没有理由浪费这种机会。然而,书写中文就必须考虑到孩子的肌肉、骨骼发展了。过早让孩子握笔不仅没有多大助益,反而可能伤害孩子的身体发展。笔者并不认同‘不能输在起跑点’的观念。毕竟,每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成长速度和天性,‘拔苗助长’的做法反而容易挫伤孩子的正常发展。可喜的是,由于科技的发达,电脑的普遍使用,训练孩子用键盘打中文字,倒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走笔至此,或有人会说这些都是一般常。没,大部分的家长或多或少都有些常也就是什么我说“华人家是孩子第一个中文老的原因。然而,华人家长并不是正规的教师,他们不必知道如何掌控课堂上的秩序,也不需要出卷评估学生的学习,更不需要考虑如何面对能力参差不齐的班级。他们需要的是一点时间、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以及一点耐心。

        为了帮助孩子学好中文,父母首先需要拨出一点时间,比如睡觉前跟孩子讲中文故事。用中文跟孩子讲故事不仅有利于孩子的中文学习,更有利于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笔者的孩子从小就听过《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传统故事。这些故事让他们很容易就进入武侠世界,看得懂《情雕侠侣》、《琅琊榜》等电视连续剧。让孩子从小听《两只老虎》、《泥娃娃》等中文歌谣,到了中学阶段,他们就会爱上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曹操》、《青花瓷》等流行歌曲。通过这些传统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孩子不仅学到中文,也比较可能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

        其次,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会有助于教孩子中文。比如,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是有阶段性的。太小的孩子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如‘复仇’、‘报恩’、‘知识’等。这个阶段只要孩子能吸收的语言,就可以循序诱导。可是,到了青少年阶段,孩子一方面想要独立,一方面很容易受同龄人的影响,一昧地要求孩子学习中文是很难奏效的。这时候,应该将中文学习结合他们的兴趣,包括阅读、电影、歌曲、电视剧、旅游等。比如,孩子如果对运动有兴趣,就多鼓励他们去发掘华人运动员的信息。如果对电影有兴趣,就多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接触华语电影。总之,跟任何学科的学习一样,孩子的中文学习不是一蹴可几,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循循诱导的。



        最后,帮助孩子学习中文是需要耐心的。就像孩子学走路、拿筷子、骑单车一样,父母需要耐心地等待孩子一步一步的成长。教孩子中文也是一样。我一直深信,“世界上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孩子拒绝学习中文时,我们必须去发掘为什么;当孩子觉得中文难学时,我们必须寻找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当孩子没有兴趣学习中文时,我们必须去学习如何让他们产生兴趣的教学法。在此,笔者建议家长一个观念:跟孩子一起成长。没有人天生就什么都懂,但通过学习,每个人就可以不断发地展。孩子如此,父母也是如此。中国人常说‘教学相长’。做为孩子的第一个中文老师,华人家长必然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边唱边学:《老鼠爱大米》- 一首适合非母语组高中生的歌曲

边唱边学: 一般来说,爱情歌曲并不适合作为教材,因为情境可能过于狭隘,歌词可能有所限制,但这首《老鼠爱大米》倒还算不错的选择。除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单词之外(如‘听见’、‘特别’、‘不敢’、‘理想’、‘实现’等),还包括一些实用或重要的词语,如‘让‘、’如果‘、‘不管’、‘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