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10, 2012

游学随笔二:从国内英语和对外汉语教学看跨文化的语言教学原则

随笔二:从国内英语和对外汉语教学看跨文化的语言教学原则


很多国内研究外语(英语或对外汉语)教学的专家学者都有一个共识:外语教学必须导入文化,外语教学离不开文化(袁新熊淑芬)。这样的观点并不难理解,毕竟所有外语(包括外国人在海外学习汉语)的学习都是一种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的行为。而凡是有接触他国文化的人都能够理解这样的道理,毕竟在接触的过程中,他们都曾经有过‘文法、单字没错,可却被认为不得体或不被理解’的经验。比如一个人中国人走进一家咖啡店对老板说:“Please give me a cup of coffee” (请给我一杯咖啡)。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什么错,但通常澳洲人会说:“May I have a cup of coffee?”。另一个常听到的例子就是,很多澳州大学教授不习惯中国学生经常用“Professor”或“Mr”称呼他们。而中国学生觉得直接用Given name称呼教授实在太没礼貌了。其实,这些就是语言教学中文化层面 (Dimensions)应该涉及的东西。

诚如许多专家学者所言,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通过语言的教学,学习者能够学到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文化知识与经验。然而,什么是‘文化经验’呢?在中国,有很多学者从英语教育的角度来从事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比如,大连大学英语学院王东霞副教授就认为,“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不能单纯理解为用英语在英语文化层面上的交际,或者说英语文化的融入影响著英语语言的学习,应该是在学习、了解、认识目的语文化的同时,用对比学习的方法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异同比较”。这样的观点和澳洲的主流语言教育的看法不谋而合。比如,澳洲全国外语课程 (Australian Curriculum: Languages)的撰笔人Angela Scarino就认为,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该采用跨文化语言教学法(Intercultural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pproach)。Scarino 和很多澳洲语言教育专家都主张:跨文化语言的学习应该涉入发展学习者对自己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以及它们和目的语与文化的关系 (Intercultural language learning involves developing with learner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relation to an additional language and culture)。也就是说,当教师在教中文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语言与文化,并和中国语言与文化做比较。

这样的关点对我产生很大的启发,也是这次五个星期研究过程中的一点反思,希望能引起其他中文教师的共鸣与讨论。

边唱边学:《老鼠爱大米》- 一首适合非母语组高中生的歌曲

边唱边学: 一般来说,爱情歌曲并不适合作为教材,因为情境可能过于狭隘,歌词可能有所限制,但这首《老鼠爱大米》倒还算不错的选择。除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单词之外(如‘听见’、‘特别’、‘不敢’、‘理想’、‘实现’等),还包括一些实用或重要的词语,如‘让‘、’如果‘、‘不管’、‘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