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7, 2012

《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白皮书与澳洲华文教育的前景与展望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早在2011年9月澳大利亚总理Julia Guilla 指派Ken Henry撰写《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白皮书之前,澳洲政府与教育当局已经开始鼓励澳洲年轻人了解亚洲语言与文化了。比如,在《2008年澳洲年轻人教育目标墨尔本宣言》(Melbourne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al Goals for Young Australians)里,就已经承认 ‘印度、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对澳洲和全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而这种改变会对所有澳洲年轻人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冲击’。并且宣称 ‘澳洲人需要更加理解亚洲,与亚洲互动,并与其建立强劲的双边关系’。这份宣言是全国各州一致同意的2008-2018教育议程,並由澳大利亚教育、就业、培训及青年事务部长委员会通過的文件。


另外,为了响应《2008年澳洲年轻人教育目标墨尔本宣言》,联邦政府于2011年又发表了《2011-2012年澳洲学校亚洲文化教育的全国性规划》(National Statement on Asia Literacy in Australian Schools 2011-2012)。这份官方的文件指出: “亚洲语言和其它与亚洲有关科目的学习是学生理解亚洲 (Asia Literacy) 的关键”。此外,文件也概括出“在澳洲现有的政策与教学模式下,所有学生认识亚洲所需要的知识、技巧与理解”。比如,为了认识亚洲,学生需要下列的广泛知识、技巧与理解:


• 亚洲及其多样性,包括传统、文化与宗教等

• 亚洲人的成就与贡献,包括亚洲艺术、文学对澳洲、亚洲和全球的影响

• 亚洲与澳洲之间的互动,包括承认亚裔公民对澳洲文化与社会的影响


针对上述澳洲政府亚洲语言政策中的两个最重要的文件,很多商界、学界、政治界的重要人物也都纷纷提出各自的立场和看法。而这些看法几乎都是一致的:应该推广亚洲语言。


新南威尔斯大学教育系教授 Chris Davison 表示,任何考虑将来从商的学生,若会讲华文,必能在未来的竞争经中拔得头筹。

墨尔本大学的 Kathe Kirby 教授认为:“我们不是要学习亚洲的事物,而是应该学习如何成为亚洲的一部分”(Learning to be in Asia, not about Asia)

就连意识形态上比较保守的反对党领袖 Tony Abbott,也在今年5月回应劳工党政府2012年的预算时承诺:如果自由党执政,将努力促使百分之四十的十二年级学生学习一门第二语言。他认为,如果澳洲要对外发展,不能只依靠别人使用我们的语言。所以,他主张从幼儿园开始,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习一门外语。

另外,媒体和外交界人士也都站出来替亚洲语言讲话。悉尼晨锋报(Sydney Morning Herald) 在今年9月的一篇题为‘Asia offers us more than coal and iron ore sales – if we know how’ 社论中说,澳洲人应该放弃两个不实际的想法。一是认为我们占尽地利之便(靠近亚洲);二是我们根本不需要学习亚洲语言,因为澳洲已经有很多会讲亚洲语言的外来移民,而且反正越来越多的亚洲人在学英文。这样的观点真是当头棒喝。如果我们还沉醉在英语国家的幻觉里,那我们将被全球化的浪潮淹没,因为在一个不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世界里,理解别人的文化和语言才是成功的关键。不管是在经济、贸易、旅游还是外交上都是如此。诚如总理亚洲特别顾问,《白皮书》的主要撰写人Ken Henry于日前所说:澳洲不久将为史上最多的中产阶级设计和提供复杂且新式的个人服务。……我们将需要足够的文化理解与外语来与个人、商业团体、政府机构谈判与发展双边关系



在外交界倍受尊敬的外交官John McCarthy,退休前曾在日本、印尼、印度、越南和泰国等国的使馆工作过,他说:‘尽管澳洲政府和亚洲国家的关系不错,但是对于澳洲社会,一般亚洲人是怀着一种敌视、害怕和不欢迎的态度’(Australia as a society was viewed in the region as hostile, frightened and unwelcoming)。他认为‘澳洲学生应该学习亚洲语言’,甚至‘到亚洲国家的大学读书’。他说:“澳洲政府强调‘亚洲’的重要性是对的,因为那正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随着《白皮书》于2012年10底宣布之后,主要亚洲语言(华文、印度文、印尼文和日文)教育再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尽管如此,亚洲语言其实只是《白皮书》里的一个小小环节。《白皮书》的主要内容还是集中在澳洲本身的改革。为了迎接亚洲世纪的到来,澳大利亚需要在各方面进行改善,包括税务制度、经济结构、大学教育等。


整本《白皮书》总共有320页。全书分成九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亚洲的崛起。但主要有两个重心:

a. 亚洲的崛起为澳大利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The rise of Asia provides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Australia)

b. 到2025年时, 澳大利亚将成为一个更富强的国家,不仅完全融入亚洲,而且对全世界开放 (By 2025, Australia will be a more prosperous and resilient nation, fully part of the region and open to the world)


其中涉及到华文教育的主要在第六章。这一章的题目是“能力的培养” (Building capacities)。作者从学校、大学、职业训练等角度来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理解亚洲的能力。在这一章里,《白皮书》的作者们所建议的“国家的目标”(National objectives)包括:


第十项:为了加强学生对亚洲对亚洲的理解,使他们有能力活跃于亚洲地区,学校课程中应大量增加有关亚洲的信息与知识。每个学校都必须与一个亚洲学校建立关系,并通过全国宽频网络 (National Broadband Network)的使用,来支持亚洲主要语言的教学。

第十一项:鼓励所有的澳洲学生,而且提供机会,让他们从小学开始到中学毕业连续学习一门主要亚洲语言:华文 (普通话)、印度文、印尼文或日文。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标,联邦政府将联合各州政府教育当局,以及非政府的教育机构共同来推动高质量的亚洲语言教学、评估与报告。同时,提出详细的学习策略,创新语言教学法,以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学习亚洲语言。另外,《白皮书》也建议大学设立网上亚洲语言课程,提供全国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亚洲语言的机会。


此外,联邦政府将加大力度与商界、学界和社区合作,提高对亚洲学习(包括亚洲语言)的需求。比如,“理解亚洲的商业大使” 项目(Asia Literacy Business Ambassadors initiative)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个项目总共征召了300位“大使”到各中学向中学生解说‘理解亚洲如何帮助他们未来的职业’。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13000个中学生听过他们的演说了。


对于《白皮书》喝彩的人有,但批评指责的声音也不少。批评者主要集中在‘政府说的比做的多’,或者‘虎头蛇尾’,没有坚持很久,经费就中断了。客观来说,这些都是事实。根据悉尼大学教授 Ken Cruickshank的表示,在过去40年间,澳洲政府发表了67个语言政策,报告或评估。第一个亚洲语言的报告发表于1970年,主要是针对印尼文。八〇和九〇年代着重在日文。而最近十年则侧重在华文语言教育。然而,只要比较以下英国、美国和澳洲十二年级学生学习语言的比例,就可以证明批评者的论点是有道理的。在英国和美国十二年级学生学习外语的比例高达50%,而澳大利亚只有12%。


另外,也有人认为澳洲国策的‘专向’会‘改变澳洲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这样的论点完全是从一个文化本位的立场出发,而且忽视了‘全球化’的现实。在一个‘世界是平的’的时代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相影响是必然的。其实,重点并不在于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否会被‘亚洲化’,而是在我们是否可以培养我们学生的‘跨文化意识’(Intercultural awareness)。诚如整个《白皮书》所强调的:‘机会’在那儿,我们应该如何改革与建设,才能保证澳大利亚的年轻人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呢?


所以,我们相信《白皮书》的公布对华文教育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澳洲各界可以通过《白皮书》的出炉逐渐形成共识。它既是政策的宣示,也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那,作为澳洲华文教师的我们,应当如何回应呢?华裔子弟和华人父母应当如何面对这个新的局面呢?


的确,一个政策能否成功跟它投入的资金(funding)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在那儿等着政府拿钱来办事,那可能太消极也太被动了。诚如墨尔本大学亚洲法律专家 Tim Lindsey教授所说,“如果《白皮书》要成功的话,后续的策略与资金是不可少的。而且,我们应该学习把亚洲看成是一个‘投资’而不是一个‘市场(If the Henry white paper were to make a difference, it would have to come up with a strategy and expenditure, and Australia would have to learn to see Asia as an investment, not a market)。


作为华文教师,我们也应该‘投资’我们的语言与文化的教学能力。诚如澳洲外语教师协会(AFMLTA) 在回应《白皮书》时所表达的立场,“语言教师们不仅需要加强目标语的语言与文化能力,而且需要了解澳洲的学生与学习环境。除了要成为语言与文化的教师以外,还要熟悉澳大利亚的教学大纲”(Teachers need to be skilled not only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e, but also to understand Australian learners and learning conditions, and to be educated a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eachers, and teachers of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在一个知识‘核爆化’,信息‘自由化’,教材‘网络化’,教师 ‘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淘汰。不用说别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连基本的ICT知识都没有的话,我想,学生对我们的尊敬就会大打折扣。对那些尚未跨进 (或想要进入) 中文教育界的老师 (如海外受训或社区学校的中文教师), 澳洲外语教师协会的建议应该是值得思考的。

对澳洲出生或很小就移民来澳的华裔子弟们,我们的建议是:

目前澳洲对华语国家与地区最大的‘出口’是矿产、观光和教育。但未来面对亚洲中产阶级 (包括中国) 的崛起,澳洲可以出口的将扩及其它行业,尤其是服务业 (如金融、艺术、娱乐等)。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关键在于学生的专业与语言能力,以及对文化的认知。相较于澳洲本地非华裔背景的学生,他们最大的优势是在后两项,也就是他们家庭所带来的先天条件。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通讯设备越来越便宜,很多澳洲的工作都被‘外包’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未来职业的竞争关键将不再只是成绩、学位或名牌大学,外语与跨文化能力将会是大公司征选人才的重要标准。《白皮书》中提到澳洲ANZ银行就是最好的例子。澳洲ANZ银行对征召“亚太地区内行者”(理解亚太地区顾客以及如何在此地区做生意的人)不遗余力。目前该银行120位最高主管当中,有71%的人有丰富的国际经验,而未来将引进更多有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的主管。事实上,2011年ANZ银行在纽澳地区录用的大学生当中,有超过一半 (51%)的人除了英语以外,至少还会其它一种语言。

在此,我们也想对华人父母提出一些建议:

面对澳洲没有华裔背景学生的追赶,华人父母应该考虑到孩子未来的出路与身份认同的问题。在《白皮书》的鼓励下,学习华文的非华裔学生一定会越来越多。根据在学校教学的经验,以及观察悉尼精英中学的情况,我们看到的是,很多华裔的孩子会说一点普通话或其它方言,但不会写不会读。为了高考拿高分,父母往往鼓励孩子选修其它科目(如Japanese Beginners, French Beginners)。其实,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会听会说但不会读写,终究还是半文盲。放着已经发展一半的语言,而去选修一门全新的语言,毕竟不是很明智的决定。

更不用说,当孩子渐渐长大之后,当他们面对‘身份认同’的问题时,父母亲的语言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没有了“母语”,又怎能期望孩子认同父母的文化呢?移民家庭两代之间,若没有(中国)文化的联系,将因价值观的不同而逐渐形同陌生人。

《白皮书》要传达的信息很明确:澳洲的年轻人需要拥有理解亚洲文化与语言的能力,才能确保一个光明的未来。如果澳洲社会未来需要了解亚洲双语言、双文化的年轻人,那么,那些有基本文化认知和语言基础的华裔子弟将会是最有优势的人。既然学习中国文化和语言有这么多的好处,华文教育是不是应该提升到和‘数理化’一样重要的位置呢?相信每个华人父母都有自己的结论了。



边唱边学:《老鼠爱大米》- 一首适合非母语组高中生的歌曲

边唱边学: 一般来说,爱情歌曲并不适合作为教材,因为情境可能过于狭隘,歌词可能有所限制,但这首《老鼠爱大米》倒还算不错的选择。除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单词之外(如‘听见’、‘特别’、‘不敢’、‘理想’、‘实现’等),还包括一些实用或重要的词语,如‘让‘、’如果‘、‘不管’、‘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