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4, 2011

教‘普通话’和‘汉文’



(这篇文章写于2010年初。是在北京语言大学受教于张朋朋教授后完成的。今年729号参加‘汉语老师show’的网上论坛,听了Weifeng Mao老师的简报  -“怎样在小学课程中推进阅读教学”之后,想起了这篇文章。我们相信在海外推广中文教育,我们必须和非母语中文老师合作,共同找出教非母语学生最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正如Weifeng所强调的,我们应该关注学习者,而不仅是教学内容。)

                                                                   
 在海外教中文’(Chinese)的我们往往有一个错觉,以为我们教的是全中国人使用的通用语(普通话)。事实上,普通话不包括汉文,因为前者是一种方言,就像上海话广东话福建话。后者则是大部分汉人都会读写的文字。根据北京语言大学的张朋朋教授,只有18%的中国人母语为普通话,同时,只有48%的中国人会说普通话。汉文是全体汉人共同读写的文章,而且它是超时代的,也就是说现代人用的汉文和古代人用的中古汉文与先秦汉文是一样的(注意,并不是指词语,如电脑、太空船等,而是指汉字)。然而,现代人用的普通话却和中古汉语、上古汉语是不同的。所以张老师的结论是:听说普通话的能力和读写汉文的能力是相对独立的。有人具有语言能力,不具有文字能力,如文盲和盲人。同样的,有人具有文字能力,但不具有语言能力,如会读汉字的日本人或哑巴。因此,严格来说,我们是在教两种能力:听说普通话和读写汉文。如果我们采取语文一体的教学法,那难怪外国人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如果我们采用语文分开语文分进的教学法,那效果必然会更好。

张教授提出了一张很有意思的图表来证明这个理论的真确性。

这个图表很清楚地说明了现代汉语来自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但前者跟后两者已经没有关系了。 毕竟,古代汉语已经消亡了。也就是说,现代人不讲古代的话了。现代白话文也是来自中古白话文和先秦古文,虽然文体用字完全不同,但它们之间却由汉字串联起来。也就是说,现代人还用着古代人的文字,如“有朋自远方人,不亦乐乎”。所以张教授认为,中国孩子通过学习是可以获得读写古文或文言文的能力的。   
                           
 针对语文分进的原则,张教授提出了两个独特的方法来教普通话汉字。前者就是所谓的四部教学法;后者就是部首三字经。所谓四部教学法的基本概念是:
一听(听中国人怎么说,表演、看录像等)
二懂(借助翻译、实物、图片等助其认知)
三模仿(借助拼音符号、助其发音)
四操练(要创造多种操练方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表演小品等、做猜一猜游戏)- 仿造

基本上,这样的思路和我们在澳大利亚所受的训练没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这儿也强调authentic language, classroom activities, role play, realia, films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r students and students等。对于国内较倾向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而言,这或许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提法。

在汉文的教学方面,张教授根据他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看法。他认为西方的文字表语说理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是表现语言的)不适用于中国的语言文字现象,因为中国人长期以来使用同一种文字,但说不同的语言(方言)。所以说,汉字如何能表现汉语呢?然而,恰恰因为这种文字表语说造成了人们认为,教中文时应该是语文一体文从语,而且汉字字形不作为一个独立的视觉符号来教。这样的结果就是外国人觉得中文难学(汉字阻碍了汉语的学习)。因此,张教授主张文字应定义为书写文章的,同时也应定义为视觉符号而不是语言符号。也就是说,‘文字应该定义为书写文章的视觉符号’。基于这样的主张, 张教授提出了读古文能够一举两得地学会看懂汉文(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人用汉字写的各种体裁文章的总称)。他认为教外国人学习中文也是可以从这样的角度下手。

原则上,张教授对普通话汉文的分析,与语文分进的主张,我们是同意的。但是他提出来的解药,比如教外国人古文,我们很难接受。如果说我们这些用了一辈子中文的native speakers都无法完全掌握古文,那对non-native speakers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或许在过程中,有少数的人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但大部分的人可能因此而打退堂鼓。

 这样说并不表示张教授的方法一文不值。比如他将部首编成三字经的格式,让学生熟悉基本且简单的部首,而且理解到汉字的组合模式。这和我们一直以来的教法是异曲同工的。通常我们会鼓励学生将一个复杂的汉字解析为较简单的汉字。比如,
                                                     →        
                                                     →         九、木
                                                     →         

当学生能够将复杂的字(较、杂、明)分解为简单的字(车、交、九、木、日、月)之后,自然就比较容易记住了。而且,当学生和别的字比较时,就能够看出其中的不同,有利于汉字的记忆。比如,/辆;杂/朵;明/ 

以上是我们于2010年初在北京语言大学上完张教授三节课的初步想法。各位老师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继续讨论如何才能有效地教‘汉字’或‘汉文’。不管怎样,张朋朋教授写的一幅对联倒是值得我们这些在海外教中文的老师深思。
                                                 语言一时传
                                                 文章千古在

Monday, August 8, 2011

Future Forum - How will the Asian Century shape Australia’s future? (未来论坛- 亚洲世纪将如何影响澳洲的未来?)

谈到澳洲与亚洲的未来关系时,不可避免地必然会牵涉到语言教育。毕竟,在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或教育的关系时,必然涉及学习他国的语言 (Target languages) 。

由ABC第24电视台所主办的‘未来论坛’ (Future Forum)于八月三日在达尔文举行。这次论坛的题目是:‘亚洲世纪将如何影响澳洲的未来?’ (How will the Asian Century shape Australia’s future?)。这次论坛邀请了许多专家学者参加,包括Hugh White, Katherine Morton, Nicholas Farrelly, Robert Milliner 和Jason Yat-sen Li等人。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探讨澳洲面对亚洲崛起的因应之道。然后,再由查里斯达尔文大学(Charles Darwin University)和当地的居民提出问题,由专家学者们解答。虽然题目强调的是‘亚洲世纪’,但整个讨论过程中,重点还是在于‘中国’。涉及的层面包括中国经济、政治、文化、语言和教育等议题。


我们鼓励关注中文教育发展的老师多注意这方面的发展。毕竟,这些专家学者的意见会影响澳洲政府的语言教育政策。(点击标题即可链接)

Friday, August 5, 2011

语言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学习而不是语言本身(we need to shift from focusing on language to learning)

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资讯)的能力越来越强,而方式也日新月异。从Google, Wiki, YouTube, Blog, Facebook Twitter,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与获得几乎是在弹指之间。从教育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革命,也是一种解放。科技的发展,如网络 (Internet)、电子邮件 (Email)、电子白板 (Interactive White Board)、博客 (Blog)Edmodo等,已经完全改变了教学的方式。对老师和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数位革命’ (Digital revolution)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学生得到信息与知识的来源已经不再局限于老师和课堂。也就说,学生不一定要依赖学校/老师来学习。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种解放(从教育体制中)。那么,老师的角色应该如何定义呢?传统‘传授知识’的观念是否还适用呢?

著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汤玛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 在他的著作《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一书中提到一个概念。他认为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就像网络一样无远勿届)的时候,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能力。许多工作机会不是数位化、自动化,就是外移去别的国家。所以在这样的世界里,脱颖而出的不只是你懂什么(What),最重要的是你怎么学 (How),因为今天你懂的,可能明天就没用了。

另外,佛里曼也引用丹尼·平克 (Daniel Pink)在《新心智:由信息时代走向概念时代》(A Whole New Mind: Moving From the Information Age to the Conceptual Age)里的概念,说明开发右脑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在一个信息泛滥、选择过多的世界里,传统上重视的线性 (Linear)思考、逻辑 (Logical)和分析 (Analytical) 能力已经不敷使用了。因为科技正在超越人类的左脑,电脑已经可以做序列 (Sequential)、化约 (等同,Reductive)、计算 (Computational)等工作,而且做得比智商最高的人还要快、好、精准。西洋棋大师卡斯巴洛 (Kasparov)输给电脑,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平克认为在未来的时代里,想要有竞争力,就必须要有high concept (深层次概念)high touch (替他人着想的能力)。根据平克的解释,所谓的high concept就是创造出官能美与情感美 (Artistic and emotional beauty)的能力,有办法找出式样与机会(Patterns and opportunities),说一则动听的故事,想出别人没想过的点子。而所谓的high touch就是指替他人着想的能力,懂人情世故的精微 (understand the subtleties of human interaction),能自得其乐也能为人制造快乐,在人生意义与目标追求上不落俗套 。其实,high concept high touch就涵盖了我们一般所说的创造力 (Creativity)、想象力 (Imagination)和同理心 (Empathy)等能力。

资讯爆炸的时代里,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只要Goggle一下,霎那间几乎都可以马上得到答案。表面上看起来,人们越来越有知识,也越来越容易学习。然而,有了信息、知识并不表示头脑开发了。联强国际集团总裁兼执行长杜书伍曾经表示过,网络时代的真实世界里反而产生了一种“信息过多,让人肤浅”的现象。除了信息本身有‘泡沫化’的现象外,信息量过于庞杂让人们无法逐一消化吸收。更不用说很多信息根本是似是而非。所以他认为,一个人的‘质问力’、‘思考力’和‘批判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些能力,信息吸收越多,反而越容感到困惑与混淆。

从上述的论说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未来教师的角色,以及未来语言教育的方向:从‘传授知识’走向‘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批判力’。这样的思考和新州教育当局的理念不谋而合。根据新州教育部所出版的Quality Teaching in NSW public schools: An assessment practice guide,所谓深层次思考能力’有下列特点:

·         是一种将客观的信息和主观的概念糅合在一起,并将其转变成不同的意思和含义的能力 (A task high on higher order thinking requires students to manipulate information and ideas in ways that transform their meaning and implications)

·         只有当学生能够将事实和自己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然后综合、归纳、说明、提出假设,或者得出一些结论、解释时,才表示学生拥有这样的能力 (Students have to combine facts and ideas in order to synthesise, generalise, explain, hypothesise or arrive at some conclusion or interpretation)

·         若能透过上述的过程来操控信息和概念,学生就可以解决很多疑惑的问题,对很多事物也能找到新的意义和理解 (Manipulating information and ideas through theses processes allows students to solve problems and discover new meanings and understandings for themselves)

而凡是熟悉新州中文教学大纲的人都知道,除了一般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外,语言教学的最后目标和结果是希望学生能够培养个人的观点、看法,以及发展思考与批判的能力(参阅教学大纲的Objectives Outcomes)

因此,面对21世纪全球化时代时,如何帮助学生发展独立思维和批判的能力,以及通过中文教学来拓展学生的世界观,进而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一直都是中文教育工作者的挑战。幸运的是,澳洲教育当局以及关心未来发展的有识之士已经为我们提供一个方向。诚如澳洲全国外语课程 (National Curriculum: Languages)的撰笔人Angela Scarino所说,“我们需要把重点放在学习而不是语言本身”(we need to shift from focusing on language to learning)。我们相信这个learning 就是包括学习、思考和批判在内的各种能力。

Wednesday, June 29, 2011

中文教育未来应走的方向—从教学大纲的要求看‘深层次思考能力’(The fu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 and the syllabuses)

熟悉新州教育制度的老师都知道,我们都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来从事中文教学工作。虽然考试与学习委员会(Board of Studies, NSW)并没有规定我们要使用哪一本课本,哪一套教材,或是教完哪些单字、文法,但是大纲却要求中文老师要帮助学生达到指定的教学预定结果(Outcomes)。所谓教学预定结果就是学生在完成课程的每个阶段(如下图),所必须达到的标准或学会的技能。


                                                                     图一


除了达到一般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外,新州教学大纲也希望学生能够学到一些技巧(Skills),如‘推断作者的观点和价值观’、‘表达个人的意见和看法’、‘支持自己的观点’、‘理解语言的特性’和‘分析/评价信息’等。下面就是一些不同阶段教学预定结果的例子:

AStage 6 Chinese Background Speakers course (十一、二年级中文母语组课程)

Ÿ   3.3够从文本的语言特色中,推断观点、价值观、态度及情感 (infers points of view, values, attitudes and emotions from features of language in texts)
Ÿ   3.8 能够以个人立场,对文本作出有批判性的回应(responds to texts personally and critically)
Ÿ   4.2 能够辨认及运用适合于不同社会文化情境的语言(recognises  and employs language appropriate to different sociocultural contexts)

B.Stage 6 Heritage Chinese course (十一、二年级中文Heritage课程)
Ÿ   1.6能够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发展双语和双文化的认同(develops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others)
Ÿ   2.5能够从双语和双文化的角度来表达观念和意见(expresses ideas and opinions from a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perspective)
Ÿ   3.4能够以个人立场,对文本作出有批判性的回应(responds to texts personally and critically)

C.  Stage 6 Continuers course (十一、二年级Continuers非母语组课程)
Ÿ   3.4能够从他人的意见中得出结论,或能证明自己的意见是对的(draws conclusions from or justifies an opinion)
Ÿ   3.5 能够解说、分析和评价信息(interprets, analyses and evaluates information)
Ÿ   3.6 能够从语言和情境中推断文本要表达的观点态度与情感(infers points of view, attitude or emotions from language and context)
Ÿ    4.2能够从文本中辨识有文化意义的价值观、态度和信仰 (identifies values, attitudes and beliefs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

D.    Stage 4 Chinese course (七、八年级中文课程)
Ÿ   4.UL.4  能够应用一些句型结构写出个人的意见(applies a range of linguistic structures to express own ideas in writing)
Ÿ   4.MBC.1  能够理解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依存性(demonstrates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dependenc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E.     Stage 5 course (Extension)(九、十年级中文延伸课程)
Ÿ   5.UL.8  能够正确地使用文法、句型和不同文体格式的特点来陈述观点 (presents a point of view using accurate grammar and experimenting with linguistic structures and features in a range of text types)
Ÿ   5.MBC.3  能够评价游离不同文化之间的重要性 (evaluate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able to move between cultures)

综合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除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以外,其实,教学大纲的所要求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能力’(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事实上,这样的要求正好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Bloom's Taxonomy)的思路不谋而合。布卢姆研究被认为是20世纪教育领域影响最深的理论之一。布卢姆的教育理论虽然是上世纪的研究成果,但它的影响力至今犹存。站在布卢姆的理论基础上,而继续深入研究的著作不断产生。下面图二就是布卢姆的原始观点。图三是根据布卢姆的观点而提出的新理论。


                                 图二


                                                                   图三


根据图三的理论,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浅层次和深层次的区别。而如果把这些理论转化为课堂上的实际操作策略 (图四),我们就不难看出中文教育未来应走的方向了。毕竟,‘深层次思考能力’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达到的主要预定结果之一。

                                 图四

Sunday, May 29, 2011

从最近中西媒体的报导谈中文教育的未来

最近《澳洲新报周刊》上刊出了Annie Liao的文章《学中文,其热无穷》(23/04/11)和《华裔孩子学中文》(30/04/11)。作者经过采访许多中文教育工作者之后,写出了两篇很有深度的报导。文章刊出之后,引起了华人社区的一些讨论。应不应该鼓励或如何鼓励华人子弟学习中文的议题再度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其实,应不应该鼓励华人子弟学习中文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如何’的问题了,因为很多华人家长本来就很重视孩子的中文教育了。上述文章中提到社区中文学校的蓬勃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这同时,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是:本地澳洲人或其他族裔的学生也逐渐开始加入中文的学习行列。以新州为例。从去年开始教育部就推出一个叫Mentor an Asian language teacher的项目。具体作法是:征召各学校的中文教师来帮助非华裔外语教师在他们的学校开设中文班。这些非华裔的教师虽然没有正式教过中文,但他们在外语教学法方面都很有经验,而且必须在课余之暇到大学修习中文,并完成一定的学分。用‘老外’来教中文的作法或许不尽让人苟同,但从教育部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时不得已的权衡之计。毕竟没有那么多合格的中文教师等着教育部去分派。


另外,教育部的各个地区 (如悉尼、北悉尼或西悉尼地区)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中文教育的推广工作,而其对象主要是本地澳洲人或其他族裔。比如,北悉尼地区正利用‘远距离教学’(video conferencing)的方法和设备,由合格的中文教师提供各校有兴趣的学生学习中文的机会。悉尼地区的公立学校也正要展开类似的项目。至于西悉尼地区,早就由中国宁波教育当局派了几位汉语教师来支援本地教师的教学工作了。


在这同时,很多公立小学因为一时找不到中文老师,或不愿贸然投入中文项目,所以就先办起课后中文班(After school class),由学生付钱,聘请中文老师授课。目前用这种形式在开设中文班的学校就包括Cammeray, Undercliff , Kareela 和Malabar等公立小学。


其实,澳洲中文教育的发展走到今天有它的客观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经济的成长及其对澳洲的影响,以及美欧经济发展的停滞。尤其是在2008年世界性金融海啸之后,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外债逐渐增加。根据最新一期的《亚洲周刊》(22/05/2011)报导,美国国债已达十四兆美元,占它的GDP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欧洲的债信危机,造成经济形势恶化。西班牙的失业率已到百分之二十五的高点,希腊公债殖利率也到百分之二十水平。美欧经济情况的恶化对照中国经济的稳定成长(虽然也有通货膨胀的问题),已让有远见的经济学家们看到了不同的远景:世界经济重心由西(美欧)往东(亚洲)转移。


悉尼晨锋报(Sydney Morning Herald)的经济版主编Ross Gittins 先生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全球的经济在过去一百年里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全球的战略和经济重心逐渐由西方发达的经济体移向新兴的市场经济,而且转变的速度超乎我们的预估。”


他说:“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主要的新兴市场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人口总和超过世界的三分之一。它们飞速地成长,而且应该会继续成长下去。中国将在2016年之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而印度也将于本世纪中期赶过美国。” (http://www.smh.com.au/business/adapt-or-die-the-high-dollar-is-here-to-stay-20110520-1ewht.html#ixzz1N2HPGnDH)

在同一天 (21/05/2011)的悉尼晨锋报中,另一位经济专家Larry Elliott先生在他的文章The unreformed world economy is skipping along on a wing and a prayer 中,提到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关系。他说: “今年第一季,中国从澳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进口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五十。而另一边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对美国、英国和其他欧元地区的巨额入超。截至四月底的年度入超额度高达三千六百一十亿美元。”


难怪中文变成许多人心目中的未来语言,尤其是那些有远见的专业人士。就以同一天报纸介绍的AMP Capital Investors 亚太地区股票投资主管Karma Wilson女士为例。她认为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她说:“亚洲的前景比美欧强太多了,而且将会有长达数十年的机会”。除了常常全家到越南、高棉和中国等地度假之外,她也督促几个女儿学习中文。她说: “最重要的是把握良机,化机会为好运道。当机会来临时,应该勇往直前。没有理由让机会流逝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的成长和澳洲未来的福祉将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澳洲人(包括在澳出生的华人)学会中文、能用中文和华人世界来往将会是未来工作的最佳保障。因此,中文教育的蓬勃发展应该是指日可待的。

边唱边学:《老鼠爱大米》- 一首适合非母语组高中生的歌曲

边唱边学: 一般来说,爱情歌曲并不适合作为教材,因为情境可能过于狭隘,歌词可能有所限制,但这首《老鼠爱大米》倒还算不错的选择。除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单词之外(如‘听见’、‘特别’、‘不敢’、‘理想’、‘实现’等),还包括一些实用或重要的词语,如‘让‘、’如果‘、‘不管’、‘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