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6, 2014

华人父母可以通过《边唱边学》来帮助孩子学习华文


在我二十几年的海外华文教学生涯中,碰到过很多华人家长埋怨‘孩子不喜欢学华文’,或者‘学了好几年,可都没有成功’。我可以理解家长的这些担忧和烦恼。然而,孩子不学习华文,或者没有兴趣,或者学得不好,是有很多因素的。就像我们在学校推广华文教育,能不能让学生掌握这门语言,也是有很多因素的。


作为一个中文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来自不同社会、经济和家庭背景的学生。这些学生又有不同的兴趣、能力、个性以及不同的学习方式。那我们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华文呢?这是一个非常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但并非不可能。毕竟,每一个正规的老师都必须经过长期的培训与实践。然而,没有正式经过教师教育的华人父母们又如何能帮助孩子学习华文呢?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浅显的道理,只是可能很多人没有仔细去思考过。


大家都知道,孩子一出生当然是跟着母亲(和父亲)说‘母语’。这就表示:母亲(或/和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语言’老师。那又为什么会有‘孩子不喜欢学华语’或‘学不好华文’呢?在此,我愿意以一个中文教师和华人家长的身份来和家长们分享我个人的经验。


我有两个儿子,从小一出生,我们就只跟他们说华语、讲话文故事、看华文卡通。到了四岁进入学前幼儿班 (Preschool)前,并没有接触过多少英文。所以,在幼儿班老师讲故事时,他们刚开始的确听不太懂。所以,我太太就每天早上到幼儿园先跟孩子用中文讲那天老师要讲的故事。等老师用英文讲的时候,孩子就知道老师在说什么了。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两个月,孩子就完全进入英文的‘轨道’了。



后来,我们也像大部分华人家长一样,把孩子送到社区华文学校(Community Chinese Schools)去。我知道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的英文不好,尤其是那些孩子在国内出生的父母。其实,很多语言教育的研究已经证实:孩子的母语越好,他们的外语(或二语)也会更好。所以,我们从来不担心我们孩子的英文。事实上,从小学开始,他们一直生活在双语言、双文化的环境里。除了在社区中文学校学习华文之外,上了中学之后,也在星期六语言学校学习华文,直到读完Heritage 中文高考课程。现在,老大在大学里还主动选择华文作为一个科目呢!


我们很幸运学过教育、当了老师。然而,我们相信华人父母绝对有能力来带领自己的孩子学习华文。一个关键是:要让孩子觉得学习华文是有趣的。比如,利用歌曲来引起孩子的兴趣。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大道理。凡是对幼儿教育有一点概念的人都知道,小孩子对歌曲是很有反应的。在我从事华文教育的过程中,我一直利用歌曲来教学。我的经验告诉我:从幼儿到高中阶段的学生都喜欢唱歌、听歌。当然,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层的歌曲是很重要的。


从小,我们的孩子听了很多中文儿歌。所以,到了青少年阶段,他们会自己去寻找‘有意思’的华文流行歌曲,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发如雪’、‘听妈妈的话’,S.H.E的‘中国话’,李宗盛的‘真心英雄’,或是周华健的‘朋友’。这些歌曲不仅让他们继续保持对华文的兴趣,而且歌词中也隐藏着许多中国人的文化。这不正是我们所有华人家长想要的吗?



为了帮助您的孩子延续‘母语‘的学习,我们郑重地向家长们推荐《边唱边学》。‘边唱边学’不仅是书名,也是我们多年华文教学的心得与理念。《边唱边学》所收集的都是我们在课堂上教过无数次的歌曲。当然,每首歌都只适合特定的年龄层。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来选择。先让孩子多听几次,熟悉之后,可使用学生用书,让孩子开始学习认字和练习书写。所有的歌曲都配有视频和音乐。在本博客里就可以直接链接(视频)或下载(音乐)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建议,也很欢迎来信询问或讨论。

Sunday, August 3, 2014

《边唱边学》- 中文教育的新理念

(这篇报导原刊在2014712号的‘澳洲新报周刊’上,经该报同意,现转载在本博客)


通过歌曲学习语言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尤其是对小孩子更是有效。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纽省资深汉语导师吕崇伟老师对用歌曲教学的这个新理念更是大力推广,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歌曲都是一个很好的文本(texts),对孩子来说更是非常好的辅助教学方式。

 孩子都喜欢唱歌

吕老师记得自己在大学裡学习西班牙文时,就相当喜欢‘边唱边学’,而当他开始教书之后,对这个教学方式更是乐此不疲!吕老师说:“1-12年级的孩子我都教过,每到期末,我也都会照例询问学生:‘在一年中哪一个学习点是你们最喜欢的’。很多孩子告诉我,他们喜欢唱歌!”有时候,他也会听到一两个老师抱怨现今的学生不喜欢在语言课上唱歌。对少数班级而言,这或许是真的,但吕老师的经验却告诉他: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边唱边学’。

孩子兴趣最重要

吕老师认为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先引起学生的兴趣。他说:“边唱边学不仅仅是书名,也是一种理念。很多人认为中文很难学,所以宁可去学别种语言。如果我们能够用歌曲来突破这层‘心理障碍’,用歌曲来‘诱导小孩’学中文,那中文教育的推广就成功一半了。”

选歌教法是关键

要如何引起孩子的兴趣,吕老师认为老师对歌曲的选择以及老师教什么歌、如何教对整个教学以及学习过程来说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吕老师举例说:“如果老师用一首非常孩子气的儿歌,例如‘一闪一闪亮晶晶’,来教九年级或十一年级的学生,那肯定吃力不讨好,引不起学生兴趣。如果老师只是随便选了一首歌,而且没有预先的活动,或者跟正在教的主题没什么关联,那学生必然也很难接受。”

吕老师更提醒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歌曲联系主题、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的歌曲、突出歌词中的文法点。为了让学生重復练习听说(唱),需要安排‘教歌之前’与‘教歌之后’的课堂游戏/活动。

因此从二十年前,吕老师已经开始针对‘边唱边学’这种教学方式进行一系列的规划,除了选歌之外,还搭配上各种主题活动、Worksheet等,近来更将自己累积二十年的心血集结成《边唱边学》这本书,希望能给澳洲的孩子与家长提供更生动的教学教材与资讯。

 因材施教

吕老师谈到了《边唱边学》包括了三个部分:教学用的视频、录音用的音乐,以及强化读写能力的学生用书。书中把歌词当為一种学习语言的有效文本,它跟传统从最基本的用字、文法、常用词匯或主题教起的方式不同,除了顾及到听说(唱)读写能力的培养之外,它也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成熟度、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起点的不同。所选的歌曲都是华人世界知名或流行的童歌。歌词歌曲都不难,学生必定可以很快地‘朗朗上口’。此外,书中的练习的可以帮助学生认字、写字、阅读和写作。

为了适合能力参差不齐班级(Mixed Ability Class)或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边唱边学》学生练习分成三个部分:Exercise AExercise BExercise C。这种有区别性的学习材料(Differentiated Learning Materials)是建立在‘以学生為中心教学法’(Student-centred Approach)的原则上。老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程度,做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初学者只要完成Exercise A就可以了。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完成Exercise C。总之,老师可根据学生的程度,对学生有不同的期望值。如果是家长,也可以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帮助自己的孩子,而不至於让孩子觉得太难或者失去兴趣。

老师或家长只要到吕老师的博客http://sharechineseresources.blogspot.com/(中文)或http://weileu.blogspot.com/English),就可以点击连接视频和音乐。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到GoogleYouTube打入learn Chinese while singing或边唱边学book123就可以看到视频了。

汉字很重要

对于中文学习,吕老师认为学习认字与写字对中文学习来说还是相当重要且必须要学的,因为汉字并不单是一种书写的工具,更包含了文化艺术与美,每个字在形、音、义上都有相当深刻的意义,值得我们带着孩子去深究。针对澳洲中文学习环境,他也指出,目前学习写字、认字对老师及家长甚至孩子来说都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因此建议老师和家长可以让孩子先学习打字,通过打字,至少可以让孩子能够透过中文表达自己的意思。吕老师举例说:“今天如果我让在这里出生的孩子用手写一封信给我,相信这封信还没有写完,他们已经失去兴趣了,因为有太多的字不会写,可是如果今天他们学会了拼音打字,只要会念,就可以打出来,并完整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这就已经达到我的目的了,因为学习语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用,如果只学不用,很快就会觉得乏味没有意义了!”

看到孩子愉快的学习,是所有老师最开心的事,对吕老师来说,能够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并得到他们的回应,就是他最满足的事了。他也希望将自己的经验,通过自己的网站以及书籍,与大家更进一步的交流,共同为澳洲中文教育尽一分心力。

Saturday, June 28, 2014

边唱边学,中文教学好方法--悉尼SBS广播电台采访中文老师吕崇伟

《边唱边学》新书发布会的前夕,我接受了悉尼SBS 广播电台的采访,提到我个人对‘利用歌曲教学’的一点看法。如果您有兴趣,请链接到下列网址:
采访《边唱边学》编者吕崇伟老师




                                         

Sunday, May 4, 2014

《边唱边学》(Learn Chinese While Singing)学生用书一至三集就要出版了

              敬请期待


    
                          
    通过歌曲学习语言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尤其是对小孩子更是有效。当我在大学里学习西班牙文时,我就很喜欢‘边唱边学’。而自从我开始教书之后,我也一直使用歌曲来辅助我课堂上的主题教学。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歌曲都是一个很好的文本(texts)。有时候,我会听到一两个老师抱怨现今的学生不喜欢在语言课上唱歌。对少数班级而言,这或许是真的,但我的经验却告诉我:大部分的学生喜欢‘边唱边学’。
 
        我觉得关键在于老师教什么歌、如何教。如果老师用一首非常‘孩子气’的儿歌来教九年级或十一年级的学生,那肯定吃力不讨好。如果老师只是随便选了一首歌,而且没有预先的活动,或者跟正在教的主题没什么关联,那学生必然也很难接受。 

        《边唱边学》学生用书第一、二、三集所选的歌曲都是华人世界知名或流行的童歌。歌词歌曲都不难,学生必定可以很快地‘朗朗上口’。此外,书中的练习的可以帮助学生认字、写字、阅读和写作。
 
        这些学生用书的练习都是根据‘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red)和‘有区别性的教材’(Differentiated curriculum)的原则设计编写的。每一首歌都有三个不同等级的练习材料:Exercises A, B CExercise A是给初学者使用的 (如二语学习者)Exercise B是给有些华文基础的学生使用的(如在海外出生的华人)Exercise C比较有挑战性,是给华文程度较高的学生使用的(如母语为华语的学习者)。老师可根据学生的程度要求学生做练习,而且当然应该鼓励他们完成一个等级之后‘更上一层楼’。 

        作者建议老师把本书和课堂上的主题联系,作为辅助教材。对于有心辅导孩子自学的华人家长,则可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逐步学习。为了帮助老师的教学或家长的辅导,作者也策划监制了每首歌的视频,并提供音乐让学生‘自唱自录’。这些都可在本博客或YouTube上面找到。敬请老师和家长免费使用。
 
    《边唱边学》学生用书第一、二、三集就要出版了,有兴趣购买的老师、家长可预先联系:

           1.     learnchinesewhilesinging@gmail.com



2.     China Books (Sydney), (02) 92801885

Sunday, April 20, 2014

澳洲白皮书之后的中文教育发展趋势

四月上旬,当澳大利亚总理带领着六个州长和上百名商界人士在日本、韩国和中国访问,希望强化双边的经贸交流时,澳大利亚最有名的几所中学的校长也在中国的苏州开会,讨论如何加强他们学生和亚洲的交流 (尤其是中国)。参加会议的四十几位校长和教育专家们一致表示愿意在他们的学校里实行双语政策,鼓励学生学习亚洲语言。他们也呼吁澳洲的教育当局积极鼓励学生理解亚洲文化,让学生们能够在个人生活中和工作上和亚洲互动。与此同时,澳洲联邦教育部长贝恩(Christopher Pyne), 也在最近一次会议上表示,澳州政府希望更多的学生学习语言,尤其是亚洲语言。事实上,贝恩的谈话也是自由党Policy for Schools: Students First (注一)政策的反映。

这些都是《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白皮书之后,涉及亚洲语言(尤其是中文教育)的最新动向。事实上,虽然到目前为止联邦自由党政府并没有像劳工党政府那样大力提倡亚洲语言,但民间对提倡亚洲语言,以及加强与亚洲关系的呼吁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最好的例子就是:西太平洋银行最近提供一笔上亿的基金,作为大学奖学金。其中有一部分是鼓励30-40名大学生到中国、日本或印尼的大学交换学习六个月。学生每人可以得到澳币一万元的赞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商界对自由党政府New Colombo Plan (新科伦坡计划) (注二) 的响应。
 
另一方面,第二届亚洲教育基金会的全国大会(AEF National Conference)即将于六月中在悉尼举行。届时将会有数百名来自澳洲与亚太国家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这说明了澳洲的民间已经逐渐形成了共识:澳洲的前途与亚洲的崛起是息息相关的。这样的发展对中文教育必然会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澳洲全国语言教学大纲的中文部分(包括F-10 L2F-10 BLL7-10 L1)已经于2013年底前完成最后修订工作,并经过ACARA (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董事会的批准。411号在堪培拉举行的SCSEEC (Standing Council on School Educ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会议中,这份大纲已经被同意正式放上ACARA的网站了。这意味着从今年5月开始,只要各州的教育当局同意,就可以开始实施了。当然,各州的教育当局有他们自己的时间表和优先顺序。但不管怎样,对澳洲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这毕竟是一个非常大的助力。
 

注一:Policy for Schools: Students Firs这份文件强调自由党政府将在10年之内让40%12年级学生学习一门外语
注二:New Colombo Plan这份自由党在选举前公布的文件表示,打算提供奖学金让22岁以下的大学生(每年300人),到亚洲大学去学习部分学位的课程

Saturday, March 8, 2014

新州 中文母语组课程研讨会 (Chinese Background Speakers Stage 6 Workshops 1 & 2)

BOSTES (Board of Studies, Teaching and Educational Standards)认可,中文教师协会主办的新州 中文母语组课程第一次研讨会已经于04/03/14在悉尼HSK中心圆满完成。这次研讨会主要是探讨教学大纲的规定,考试的技巧,以及教学计划的设计。研讨会过程中,大家讨论热烈,每个人都踊跃发言,并且分享了很多个人的教学经验。

第二次研讨会将于18/03/14于同一地点举行。研讨内容将包括如何有效地达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概念,指定教材,以及教学策略与资源等。有兴趣参加这次研讨会的老师请跟中文教师协会会长John Meng,理事Maria Xu或我本人联系。

BOSTES Registered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of Chinese:

Chinese Background Speakers Stage 6: Workshop 2

Date & Time: 17.00-19.30, Tuesday, 18/03/2014

Location: Sydney HSK Centre, Level 5, 451 Pitt Street, Sydney NSW 2000

Cost: $70 per person (CLTANSW members), $95 per person (non-members)

 
This course: Chinese Background Speakers Stage 6: Workshop 218 March 2014 -is registered with the NSW Institute of Teachers for 2.5 hour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t Proficient Teache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level. This course addresses NSW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2.2.1, 3.2.3, 6.2.3 and Australian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 1.3.2, 3.4.2, 6.3.2.


Thursday, October 31, 2013

华裔子弟与华文教育 - 华人父母应该坚持孩子学华文

        很多华人家长面对孩子学习华文时,尤其是在面临十一年级选课时,所考虑的是这门科目能否带给他们孩子带来好的ATAR。这本是无可厚非。考上大学的确是美好前途的踏脚石。但这样的想法却让他们的孩子可能失去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比如“身份认同”, 文化认同”,或是“多语言的能力”。 甚至失去“更高收入”或“变得更聪明”的机会。

       
撇开语言的“功利价值”(比如将来可以北京,上海工作,或中国经济情势大好) 不谈,学习华文对我们的下一代是至关重要的。语言的学习不只是单纯的“语言” ,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还包括“文化”的认知与影响,比如华人的“生活方式”, “交际规则” 或“价值观”等。试想,你的孩子读了最好的大学,最好的科系,但没有了一颗“中国心”。生活方式像西方人,价值体系和华人(也可能包括作为父母的你我) 完全不同,或有很大的差距。这难道这是华人父母当初叫孩子努力读书,上精英读医科,希望得到的结果吗?

       
看过很多华裔子弟,尤其是没有读华文的孩子,不屑地说:“I am not Chinese; I don't like China; Chinese culture is suck。这些都可能表示他们痛恨华文 (也许是因为从小被父母逼去读华文) 不满父母,或是不喜欢中国文化,至少对中国文化没有好感。也就是说,他们并不认同中国文化。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父母期待的“孝顺”,师长期待的“尊师重道”,社会期待的“尊老爱幼”又怎么可能在这些ABC的心里生根呢?或许有人会说,这些传统的“道德观念”都落伍了,为什么要求孩子孝顺、 尊师重道呢?这或许也有几分道理,但一个事实是,如果孩子不了解父母的价值观或动机,冲突必然会产生。所以,文化的认同是很重要的。而没有学习华文,这些在海外出生的孩子又怎能对父母的文化产生认同呢?

       
此外,科学已经证明会双语的孩子更聪明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can produce a nimbler mind)。根据《时代周刊》最近的一篇报导The Power of the Bilingual Brain, 会多种语言(multilingualism)的人将会为他们的未来带来许多好处,因为他们推理(reasoning)、多重任务处理(multitasking)和协调观念冲突(reconciling conflicting ideas)的能力会比较强。该篇文章还提到,会其他语言的人比单一语言的人更慢得到老人痴呆症 (Alzheimer's Disease)。这些都是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好处。
 
        2012
年《纽约时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提到会说多种语言的人会有较高的收入。我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是否可信,但很多的科学报告的确显示会两种/多种语言的人比较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头脑的发展比单一语言的人更灵活。这和传统的看法,认为孩子学习另一种语言会干扰到第一语言的学习是完全相反的结论。从我个人学习外语、教授外语、教自己孩子华文的经验来看,我完全赞同前者的观点。
   
        长期以来,很多华人的父母有一种观念,觉得自己的孩子会说会听中文就够了。其实,这是一种短视的想法,试想,一个只会听和说英文的人如何在澳洲社会生存呢?更何况语言学习最大的意义在于文化的习得。而文化是什么?根据北京语言大学跨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毕继万教授的看法,‘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狭义是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也就是说,文化不仅包括看的到的语言、生活方式、行为举止、交际方式,也包括看不见的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动机、态度和价值观念。而这些看不到的‘东西’恰恰就是所有华人父母希望孩子从我们身上得到的东西。如果孩子看不懂父母写的日记、书籍,看不懂祖先留下来的文物,那又如何能够理解父母或祖先的价值观呢?

        中国文化当然有它腐朽的一面,要不然五四之后的知识份子也不至于如此强力地批评它。然而,文化毕竟是一个民族(包括我们这些在海外生根的第一代移民)安身立命的依靠。失去了它,我们又如何在全球化的时代里生存呢?难道我们希望孩子变成道道地地的‘香蕉人’(外黄内白)吗?

难道我们希望看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认同危机’或是无法‘认同中国文化’吗?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不是吗?

边唱边学:《老鼠爱大米》- 一首适合非母语组高中生的歌曲

边唱边学: 一般来说,爱情歌曲并不适合作为教材,因为情境可能过于狭隘,歌词可能有所限制,但这首《老鼠爱大米》倒还算不错的选择。除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单词之外(如‘听见’、‘特别’、‘不敢’、‘理想’、‘实现’等),还包括一些实用或重要的词语,如‘让‘、’如果‘、‘不管’、‘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