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2, 2018

从“中文热”看“边唱边学”的理念与实践

一波的“中文”里,我听到了川普外女阿拉拉的《茉莉花》和《我的好妈妈》;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的《茉莉花》和《再别康桥》;美国林肯中学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这凸显了一个事实:歌曲不仅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文本 (effective texts),而且也是连接不同文化的好媒介。

从我个人学和教授言(包括英文、西班牙文和中文)的过程中,我发现用歌曲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用歌曲教学不可以兼说读写的言技能,而且可以激学生的批判思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展学生的深次思考能力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它是一种松的言学方式。学生在没有力的情况下,用一种既有趣又有深度的方法,不断地重复练习单字、词语和文法。同,也通的内容,体会目标语背后的文化元素,包括文化概念(如《人》)、文化差异 (如《恭喜恭喜》),或文化情境(如《客人来看爸爸》)等。


用歌曲教学应该到学生的背景、成熟度和言能力。也就说,教哪首歌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把《小星星》拿来教中学生,那肯定会失,因学生会得“太幼稚”了。同地,如果你把《人》拿来教小学生,那也是不恰当的,因为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成熟度去理解歌词的深层含义。而这些观念和做法就是“边唱边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Tuesday, April 10, 2018

鼓励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的最佳理由

由于科技的进步,神经科学(neuroscience)的发展一日千里。而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日益深入,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好处也逐渐被发掘出来。视频中提到的好处包括:拥有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防止老化、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延缓老人痴呆症的到来,甚至有利于母语的发展。这些应该可以做为我们鼓励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的最佳理由。
很多人学习中文是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待的,认为学好中文可以增加就业的机会,但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另一种语言(包括中文)的‘实质’收获远远大于‘表面’的回收。也难怪在21世纪里,‘外语的学习’ 越来越受到鼓励。
另外,很多人对外语的认知,还停留在“学会一种外语是多了一种工具”的概念。事实上,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强自信心,改善知觉敏感度 (perceptual sensitivity),提高数学运算能力,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母语水平。 这些‘好处’就像学习音乐一样,重要的不是‘得到一张证书’,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了大脑的发展。我想这应该是这个视频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吧!





Sunday, March 25, 2018

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外语最大的目的之一

如果我是评审的话,我会说:唐华瑄得奖并不是因为她很幽默,而是因为她展现了“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她的用词,包括“黑人牙膏”、“省很多钱”、“晒黑”、“台湾的女生都很瘦” 和“讲话讲一半”等,都体现了她对当地的文化的理解与熟稔。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说,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学习外语最大的目的之一。



Saturday, February 24, 2018

在海外,华人家长是孩子第一个中文老师



         在海外的华人社会里,不论在悉尼、墨尔本,还是伦敦、纽约、旧金山、巴黎、东京,每逢周末就会看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很多华人家长把孩子送到所谓的‘周末学校’(Saturday/Sunday Schools) 或者‘社区学校’(Community Schools)去学习中文。对这些居住在海外、远离中华文化圈的家长们来说,这么辛苦牺牲周末睡眠时间,把孩子送去学习中文,无非是为了让下一代保留一点自己的母语。然而,一个星期两三小时的中文课,真的能学好中文吗?

        当然,父母主观上认为孩子应该学习中文,可是,孩子是否愿意又是另一回事。根据笔者的经验,很多华人孩子十岁以前,在父母的威吓/命令/利诱/劝导之下,都会安分地接受‘父母的安排’。可是,到了小学四五年级左右,就开始产生抗拒的心里。他们认为日校的同学都有一个‘自由’的周末,为什么自己没有。如果周末学校的课程很有意思,那或许还有一点‘吸引力’。否则,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冲突就无可避免了。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的华人父母最后可能选择放弃,因为他们也不愿意为了这事而闹得家庭不愉快。

        笔者在中学里碰过很多华裔学生,每问起他们的中文学习经历,大部分的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小学学过一两年,后来就放弃了;在家里说一点广东话,会认几个汉字;学过四五年,但后来为了考精英中学,周末需要补习,就停止中文的学习了;虽然上了几年的社区学校,但学得不好,没有兴趣;不想上周末的中文课,但家长强逼,所以一点兴趣也没有。这些孩子的心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如果海外的孩子没有真正地喜欢学中文,就算家长勉强,到最后的结果还是不理想的。

        做为一个海外中文教育工作者,我时常在思考问题出在哪里。根据笔者的了解,大部分周末学校/社区学校的老师都很认真、很敬业。然而,能否习得一门语言,关键不只在于老师,也在于学生本身。而严格来说,学生对中文有没有兴趣,家长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入小学之前,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是跟父母在一起的。所以,从出生到六之前,从中文得的角度来看,是父母教孩子中文的最佳段。或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中文不好,或者没有教育的概念,不知如何‘教’孩子中文。在此,笔者建长让孩子看中文画、听中文歌和故事。些都是帮助孩子展听力与口能力(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的最佳方法。当孩子有了大量言的(input)之后,自然就会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了听与的能力。

        至于汉字读与写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从很小的年纪就开始。从最初家长看书讲故事开始,到后来慢慢鼓励孩子接触简单的故事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认字、认词与认句子是一步一步累积下来的成果。大家都知道,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用眼睛在认知外面的世界,包括这些象形文字。所以,把汉字放进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是再正常不过了。父母没有理由浪费这种机会。然而,书写中文就必须考虑到孩子的肌肉、骨骼发展了。过早让孩子握笔不仅没有多大助益,反而可能伤害孩子的身体发展。笔者并不认同‘不能输在起跑点’的观念。毕竟,每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成长速度和天性,‘拔苗助长’的做法反而容易挫伤孩子的正常发展。可喜的是,由于科技的发达,电脑的普遍使用,训练孩子用键盘打中文字,倒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走笔至此,或有人会说这些都是一般常。没,大部分的家长或多或少都有些常也就是什么我说“华人家是孩子第一个中文老的原因。然而,华人家长并不是正规的教师,他们不必知道如何掌控课堂上的秩序,也不需要出卷评估学生的学习,更不需要考虑如何面对能力参差不齐的班级。他们需要的是一点时间、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以及一点耐心。

        为了帮助孩子学好中文,父母首先需要拨出一点时间,比如睡觉前跟孩子讲中文故事。用中文跟孩子讲故事不仅有利于孩子的中文学习,更有利于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笔者的孩子从小就听过《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传统故事。这些故事让他们很容易就进入武侠世界,看得懂《情雕侠侣》、《琅琊榜》等电视连续剧。让孩子从小听《两只老虎》、《泥娃娃》等中文歌谣,到了中学阶段,他们就会爱上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曹操》、《青花瓷》等流行歌曲。通过这些传统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孩子不仅学到中文,也比较可能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

        其次,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会有助于教孩子中文。比如,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是有阶段性的。太小的孩子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如‘复仇’、‘报恩’、‘知识’等。这个阶段只要孩子能吸收的语言,就可以循序诱导。可是,到了青少年阶段,孩子一方面想要独立,一方面很容易受同龄人的影响,一昧地要求孩子学习中文是很难奏效的。这时候,应该将中文学习结合他们的兴趣,包括阅读、电影、歌曲、电视剧、旅游等。比如,孩子如果对运动有兴趣,就多鼓励他们去发掘华人运动员的信息。如果对电影有兴趣,就多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接触华语电影。总之,跟任何学科的学习一样,孩子的中文学习不是一蹴可几,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循循诱导的。



        最后,帮助孩子学习中文是需要耐心的。就像孩子学走路、拿筷子、骑单车一样,父母需要耐心地等待孩子一步一步的成长。教孩子中文也是一样。我一直深信,“世界上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孩子拒绝学习中文时,我们必须去发掘为什么;当孩子觉得中文难学时,我们必须寻找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当孩子没有兴趣学习中文时,我们必须去学习如何让他们产生兴趣的教学法。在此,笔者建议家长一个观念:跟孩子一起成长。没有人天生就什么都懂,但通过学习,每个人就可以不断发地展。孩子如此,父母也是如此。中国人常说‘教学相长’。做为孩子的第一个中文老师,华人家长必然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Friday, January 5, 2018

反思中文教育的发展 - 如何将‘软技能’融入中文教学中

当世界各国的教育学家开始讨论21世纪的学生需要什么”软技能” (soft skills)时,对中文教师而言,似乎也到了该反思我们的教学目的与预定结果(teaching objectives and outcomes)的时候了。毕竟,中文教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传统的语言教学法中,人们重视的是单字、语法、句型等语言的因素,以及所谓的‘文化’课(如剪纸、书法、烹饪等)。但这些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真的能够满足21世纪学生的需要吗?真的能够帮助学生面对人工智能(AI)时代的挑战吗?我很怀疑。语言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入‘批判性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跨文化能力’等软技能,应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吧!





Teaching Collaborative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rough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New PISA results show that all schools are struggling to teach students soft skills. CTE programs can help.

Sunday, December 3, 2017

大家都知道的秘密

        最近,德国之声公布了几张照片,并附了一个标题“王子、公主、富二代,哪家中文更强?“。它提到英国乔治小王子、西班牙公主菜昂诺尔、川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脸书创办人扎克伯格的女儿、比利时王位继承人伊丽莎白公主,以及亚马逊公司创始人贝索斯的孩子都在学习中文。这当然是王公贵族、富贾豪绅之间的秘密。除了他们之外,世界上有权有势的富二代和官二代到底有都少人在学习中文呢?他们为什么学习中文呢?  
      金融大鳄罗杰斯最近在介绍他两位中文流利的千金时,道出了一个秘密。他说:“19世纪是属于英国的,20世纪是属于美国的,但是21世纪将是属于中国的”。你相信这个秘密吗?

(取自德国之声)

(取自德国之声)

(取自德国之声)

  

Saturday, October 28, 2017

欧洲中文教育的模范生 - 英国

英国脱欧之后,开始大力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也带动了英国中文教育的发展。比较起欧洲其他国家,英国中小学设立中文教育项目的学校名列前茅。据保守估计,目前在英国大约有20万人在学中文。



边唱边学:《老鼠爱大米》- 一首适合非母语组高中生的歌曲

边唱边学: 一般来说,爱情歌曲并不适合作为教材,因为情境可能过于狭隘,歌词可能有所限制,但这首《老鼠爱大米》倒还算不错的选择。除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单词之外(如‘听见’、‘特别’、‘不敢’、‘理想’、‘实现’等),还包括一些实用或重要的词语,如‘让‘、’如果‘、‘不管’、‘一定...